年份:2007年

作者:李建民

语言:chinese

类型:PDF

大小:41.28 MB

页数:419 / 447

本书探讨古典医学中经脉学说的源起。所研究的期间是自战国迄于西汉末,正值医学知识体系从众说纷纭渐趋统一的时代。传统对经脉观念缘起的解释,大致是认为与针灸术有密切关系。始初先民由经验认知刺激个别腧穴有疗病的功效。九针等工具的出现使腧穴位置与主治功效得以确立,遂能依主治性能归纳成经络体系,乃由点而线累积而成。近年新出土的脉书与医史文物显示这样的解释已面,陆修正的必要。本书即欲爬梳上古经脉学说的源流,并探讨当时刚出现与脉学相关的新技术、新工具,以及新身体观。笔者将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:什么是“脉”?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何类文献?此一概念纯属医学范畴吗?曾与哪些医疗技术结合?又是否可能与论脉时无所不在的数术之学割离?最后,新工具在脉学体系化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?本书发现,脉是传统中国医学最关键的概念,但最初脉学并非医者所独擅。此外在周、秦之时也有燕齐、秦蜀、荆楚等三派地域之别,可谓百花齐放。种种脉学着作在多系并存的情形之下,又都透过依托、密传以及文本叠压的形式流传下来。而更重要的是,脉学的大传统随着不同时代又各有显着特色。笔者将上古脉学史分析为“王官”、“方者”,以及“医经”三个时代,并以此架构阐述脉学的发展。

我将脉学体系化的过程称为数术化的程序。易言之,它从一些零散的医学经验跃升为体系性的学问的过程,是建立在气、阴阳、五行以及感应等数术概念之上的。脉概念的萌发延续了两种人体的知识,医者由人体多处搏动之处“脉诊”逐步延伸为脉循行的最初路线;此外由刮除体表脓血的“启脉”技术的经验,类推出伏行体内有脉。这就是后世所谓“经脉”概念的雏形。而将这些经验理论化是依赖数术及天人感应,随着规律性天文知识的成熟,王官时代的人们也相信脉在人体的流注也一定有相应的宇宙秩序。方者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体观以身按验,在身体模拟天地运行的过程,发展出导引、行气等新的技术。他们认为,人体的气与天道宇宙的规律一样,随着时间与方位之别而有盛衰变化;这种变化的规律是可以用阴阳、五行、干支等符号表述,甚至于推算或预测。本书称此为“数术的身体观”。从此再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周而复始、循环不息的宇宙形式,这个宇宙有固定的循环方向;循环动力的来源被认为是与某个脏器有关;同时,由观察循环的周期与强弱可以推知整体运行是否正常。所谓脉,正是人体宇宙循环的轨道,有如天体、水道运行的路径。也有如天官可由灾异推知天体的失序,都水可由泛滥察知水道的郁滞,医者也可以用脉象失常来诊断人体的疾病。所以脉的概念是这个新身体观的核心,是“所以能决死生”的基准。这个身体观成为传统中医学的基础。今日对于经脉体系的认知相对于传统中医学已有差异,这个差异不但是因为气、阴阳、五行、感应等个别概念的变化,更是由于整个数术宇宙论的崩溃。宇宙论概念的崩溃也致使现代人的身体经验产生变化。我们今日溯源这个无法目验、亦不能以现代解剖学解释的脉,其意义在于提供另外一种了解生命或人体的范式。

此外,笔者认为针灸疗法与脉学有密切关系。今日讨论脉的发现与产生,往往太重视针具的角色。针灸疗法从刺经到刺穴的转变,无疑与工具的进步有关。但那已是在脉学体系化较晚的下一个阶段。针具的进化导致腧穴性质与位置的确定,对于脉从独立演变至经不离穴的概念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作者简介······

李建民,1962年生于台湾省屏东县,20世纪80年代起就读于台湾大学前后十五年,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。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(1998),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(2002~2003),并执


温馨提示:如果下载链接失效,请直接在上方的“评论建议”里留言,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修补!也可以添加客服微信:TM8521595 进行反馈,或者发送问题至邮箱(ebookmany@163.com),我们在收到反馈后,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(一般不会超过2小时),谢谢大家理解!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本站所有电子书都是采用常规格式的,一般包括PDF、mobi、epub等格式,大家可以下载一个“稻壳阅读器”进行阅读,下载链接可通过稻壳官网进行下载,官网链接:http://www.daokeyuedu.com/

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或下载链接失效,请联系站长,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

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: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,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。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,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。 若排除这种情况,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,或联络我们。

本站所有商品均属于虚拟商品,具有可复制性,可传播性,一旦授予,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、换货要求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